Tuesday, February 14, 2006

[轉載] 南方塑 - 蛋搭共和國

(作者在文中提到的,許多其實只是tart而不是蛋撻。)

蛋塔共和國?

好幾個月之前,經過台北的書店街,在一個街角看到一長串的人在那裡排隊,原來是在等著買出爐的蛋塔。沒想到,就這麼幾個月,台灣竟然吹起了一陣「蛋塔瘋」。

這真是另類傳奇。在台灣若想叫人排隊,可真是千難萬難,但卻有兩種例外,一是限量發售的紀念金幣會讓人徹夜排隊鵠候,另一則是為了吃而排隊。某個地方的胡椒餅、某個地方的紅豆餅、某家新開的咖啡廳,每次經過總是看到好長的隊伍,為吃而排隊已成了一種小中產階級的次文化。不多的金錢、太多的時間、對飲食的莫名耽溺,合奏出了一幕幕為各種吃而大排長龍的瘋狂景象。而在排隊所耗費的時間裡,若是自己動手做,怕不都已做了出來。

排隊買蛋塔,而後趁熱大啖,甚至走在路上就這麼吃了起來。不僅讓人莞爾,也覺得有些黯然。在西方,諸如蛋塔(tart, tartlet)、鬆餅(muffins)、奶酥(souffls)、慕斯(mousse)、冰凍糖煮水果(compote)、瑪德琳點心(madeleines)、兩個半圓形的海綿蛋糕(sponge cake)……等,其實都和我們做的包子、餃子或春捲一樣,屬於家常糕點,它是家人假日聚餐或宴請三、五好友時的必備。它有點難做,但也不那麼難。它的食用也有其規矩套數。例如,瑪德琳點心若配上香草冰淇淋,那將會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甜膩;布丁上面最好淋幾滴蘭姆酒或白蘭地以增香氣;有些甜點要合著品嘗,例如杏仁餅配巧克力慕斯或奶蛋糊(custard),讓人甜成一團。而另外有些則要甜淡參差,例如蛋塔、各類酥或炸的點心如果配上金紅色的大吉嶺紅茶,那簡直是色香俱全。糕點是餐後的另一部百科全書,也是飲食美學的另一個有趣章節。

我印象最深刻的,是有次去舊金山,朋友帶著去他家吃飯,飯後來了一組甜點:一片水果蛋塔,淋著少許紅莓醬當醬衣(pure)、配著一盅冰凍果露(sherbet),溫潤與清涼交錯,讓人膩到了心底,尤其是那美麗的色系更難忘記。

包括蛋塔在內的許多糕點都很家常,排隊的幾個小時裡自己都可以做了出來。手藝再差的人,做的熱蛋塔也一定芬芳美味,配著「維姬吾」(Wedgewood)以色取勝的大吉嶺茶,或以香取勝的UVA紅茶,家人或朋友在這樣的氣氛下,都會快樂且多話成一團。總勝過排幾小時隊買蛋塔,而後急急忙忙地大啖起來。人怎麼可以活得如此栖栖遑遑?

因此,買蛋塔,何不如做蛋塔?自己做的蛋塔裡會有真正的情意和真正的品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