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June 30, 2007

送給胡主席的香港遮庶民禮物

《大公報》 2007.6.29

送蛋撻代表市民心意

麥先生(設計):過去十年香港的自由度愈來愈好,容納不同的聲音,只是反對派時常行動過激。如果要送一件禮物給胡主席,我會送具香港特色的蛋撻,以代表本港巿民的心意。

十年回歸與蛋撻

[轉貼] (節錄) 《明報》 趙來發 「乜食經﹕十年有味」 (2007-06-24)

啊!回歸十年了。

香港是個飲食城市,談回歸怎能沒有飲食興亡這一章?

香港政治化飲食:蛋撻、薑飯、漢堡包、魚翅、鮑魚……

回歸前,肥彭食蛋撻,很 out,但話題仍要由這個彭乜 康開始。

香港回歸 10年前,末代港督是個 icon,肥彭去擺花街泰昌餅家吃蛋撻,尋常糕點,一登龍門,成為英國為食政客的親民工具。

蛋撻 庶民 High Tea A貨

回歸前,港府官員、台灣駐港代表、新華社阿叔、政黨中人,都愛到灣仔大王東街蒸燉炆棧吃飯。今天,它跟象徵舞照跳的尖東夜總會一樣,人去,店去,風流也去!

10年後,泰昌搬往同一條街上的新舖。 10年來,肥彭來港幾次,肥頭耷耳,但少吃蛋撻。有次,他在金鐘搞新書簽名會,有人送來一盒蛋撻,他婉拒說:「已吃過早餐。」

資深政客要懂分莊閒,知道今天誰才是贊助商,邊個係人,邊個係鬼,要分清楚。

肥彭也去飲過涼茶,涼茶舖門前曾大肆張貼肥彭飲苦茶的照片,以為鴻鵠至。但涼茶不及蛋撻熱賣,何解?港式涼茶原是「咕哩茶」(苦力工人的保健飲品),難登大雅之堂外,還有更深層的政治原因。

蛋撻雖是香港茶餐廳對照英國 High Tea品味的 A貨,但故事跟葬身堆填區的天星碼頭同樣可歌可泣,與殖民地歷史關係密切,是中西文化衝擊的產品,充滿庶民的集體回憶。

Tart字可圈可點

蛋撻的「撻」字,源自英文的 Tart字,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(相對表面被餅皮覆蓋、餡料密封的批, Pie);蛋撻即以蛋漿為餡料的「 Tart」,撻字反映了殖民地風情。

早在中世紀,英國糕餅師傅把蛋漿放在碗狀撻皮中,製成餅撻。但今天我們常吃的蛋撻,卻源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廣州百貨公司的商戰。當時廣州才是省港澳生活潮流的軸心,當地百貨公司為了招徠,每周推出新款西式糕點,其中一款便是蛋撻。

四十年代,香港高級西餐廳引入蛋撻,但發揚光大,還待戰後。

戰後,廣州解放,香港上位,港式生活成了華人社會現代化的新標準。五、六十年代,香港由傳統殖民地,蛻變成新殖民地,儼如「城邦」。在新興的茶餐廳文化中,蛋撻與「波蘿油」雙劍合璧, 根草根口味,成為藍白領的下午茶必選。

到了九十年代,泡沫經濟轉化茶餐廳文化,大眾飲食進行後現代式革命,食物款式、製作、供應標準化,蛋撻給最終定型,形成今天「酥皮 Vs批皮(或稱牛油皮)」兩大流派。曾出現過葡式蛋撻熱,卻賣相醜陋。

10年後,蛋撻沒有在特區時代得寵,前朝遺愛,政治不正確,傳統用豬油亦遭詬病,新一代蛋撻則缺乏個性,恰如英國人精心設計的香港公務員制度,過渡至特區時代,便面目模糊,無復當年勇。最近,綠色團體更把蛋撻列入十大不健康食物中,從此萬劫不復。也正告訴我們:一個時代終結了。

======

「蛋撻」令人聯想到肥澎、英治,代表「政治不正確」?我倒從來沒想過!

Wednesday, June 06, 2007

[轉貼] 葡撻王子身邊的人 (談天說道)

http://www.tdww.org.hk/1/070523.asp?id=070523


撰文 / 攝影:朱琼有

專心倚靠你的,你必保護他一切平安,因為他倚靠你。
(《聖經新譯本》〈以賽亞書〉26 章 3 節)
 
方家煌(Henry)現從事食品生意,也是香港戲劇界中堅分子,2005年憑《喜尾注》獲第十四屆香港舞台劇獎「最佳導演(喜/鬧劇)」獎。女友 Helen 本來從事傳媒市務工作,現出任某大國際集團業務經理。
 
那段痛苦的日子
誰會想記著痛苦挫敗的事?十年前發生的不就忘得越乾淨越好嗎?Henry和女友Helen卻願意向別人講述自己經歷過的黑暗日子,只因為他們相信那段日子,是上帝揀選了他們受磨練,使他們可以成為影響別人的生命見證。
1998年初,Henry 與 Helen 合作把「葡撻」率先引入香港,並捲起風潮,高峰期一日可以銷出萬幾個葡撻,僅僅兩個月就收回百幾萬成本。後來更聽信別人介紹,沒清楚合作者背景,也沒有簽合約的情況下,到了台灣跟一名演藝界「大佬」合作開分店。豈料被對方欺騙,雖然他們出錢出力而又生意興隆,但卻沒收到分文分賬,短短九個月投資花光了積蓄,更欠下重重債務!
 
求神問玄靠自己
1998年尾他們被迫結束台灣的一切,Henry 先回香港籌措金錢,Helen則獨自留在台灣善後,靠的是他們風光時隨便放到一旁的硬幣,每天拿幾個去買豆漿和饅頭充飢。她幾乎每天都哭,但 Henry 又不在身邊,沒有人傾訴,只能買一本簿,每天寫下不開心的事情,發洩內心的積鬱。
回到香港後他們打算做食品批發東山再起,但因為不認識批發的行銷,導致大量「退貨」,生意蒙受很大損失,才短短幾個月又欠下大筆債項。最困難的時期,連買原料的錢都沒有,要靠他倆的父母借錢支持周轉。Helen 一直都很努力,但她內心存在強烈的恐懼、無望感,壓力大得令她崩潰,以致曾經跟 Henry 說過想死。
絕望到一個地步,大學畢業的 Helen 去黃大仙求簽;叫朋友介紹花錢請茅山師傅作法,師傅教她飲符水、養金魚;又花幾千元請一位香港很出名的風水師看掌相,甚至去批紫薇斗數,聽到的盡都是好說話,可是,狀況絲毫沒有轉好,更甚的是得不到期盼的倚靠對象和平安。
 
因為經歷所以相信
那段日子真的很痛苦。Henry 說:但正因為那段日子的經歷,他才會再回到上帝那裡,漸被模造,從原是一個感性、衝動和好支配的人,趨向懂得三思而後行,能夠把事情做好。
Henry 從台灣先回香港籌措金錢應急的那個時候,他連十年前演藝學院舊同學都找上了,對方不但借錢給 Henry,還邀請他回教會。Henry 本身是基督徒卻脫離教會很久,為了借錢再次回到教會聽牧師講道,竟然感受到一種久違了平安。
回歸上帝之後,他亦開始體會到上帝的保守。食品批發生意最困難的日子,他們認識到一名基督徒長者,幫他們成功向銀行申請到無抵押貸款;之後又有24小時便利店找他們合作,請他們供應新鮮食品,結果做得很成功,三、四年間他們逐漸把債項還清。
Henry 說上帝沒有叫他們突然賺很多錢,同樣是欠債,靠上帝的他有平安、有盼望,不會再像以前逃避和煩惱,而 Henry 的轉變原來也在影響著 Helen。
回歸上帝之後,Henry 曾多次邀請 Helen 跟他返教會,但都不成功。一天,二人在狂風暴雨中走回公司,Helen 的情緒跟天氣一樣,灰沉沉的十分低落,回到公司整個人突然崩潰,忽然腦海卻浮現了上帝,她想到 Henry 信主後「人定了、開心了」,既然自己求過所有玄佛道都沒有用,不如就試一試求這個上帝。
於是她要求 Henry 帶她回教會祈禱,那時已經是晚上,教會關了門。但為了 Helen , Henry 跑遍教會大樓各層,終於找到牧師跟 Helen 傾談。Helen 把自己的積鬱向他吐露,說很想要一個依靠,很想有個平安,聽完牧師的信息,當場就決志信耶穌。後來在一次復活節祟拜中,聽到《真光普照》這首歌,Helen 竟不自覺哭起來,從上帝而來完全的平安使她信心更堅定。
 
生命見證影響他人
2002 年,Helen 回復打工生涯,因為已經五年沒打工,恐怕找工作很困難,所以她就祈禱求上帝開路。結果,她不但得到大公司聘請,而且雖然自己毫無該行業的工作經驗,對方還是開給她超過自己要求的薪酬。因為當時債項未清,他們沒有甚麼積蓄,這份工作的收入對他們有很大幫助。
現在 Helen 已轉到一間基督徒開辦的國際公司工作,出任自己沒有經驗的崗位,卻每年都升職一次,她說是上帝保守自己能盡力工作。公司更設有基督徒小組,她在小組裡分享工作、生活各樣事情,找到可以彼此支持的朋友。
Helen 說沒有那段痛苦的日子,她不能擺脫依賴、決斷力不足、好「潮」好享樂的性格而成長起來。所以,在工作環境中,她不同的表現會讓她有機會跟接觸的同事講見證,從而帶領到一些同事跟她上教會。
Henry 的生意也很平穩,他更投入時間事奉上帝和發展自己,例如作曲、填歌詞以及他專長的戲劇創作,透過不同形式事奉上帝、影響他人。2005年他就與金培達等合作,創作了香港第一齣原創《聖經》音樂劇《唯獨袮是王》。 

十年.回歸上帝
十年前,香港脫離英國統轄,回歸歷史上的祖國 ─ 中國,走過追尋認同祖國的歷程;十年前,Henry 和 Helen 醒覺自我中心和玄佛道的虛妄,走過追尋認識真可倚靠和賜平安的力量 ─ 創造我們的上帝。這十年,你又經歷了甚麼、在追尋甚麼呢?歡迎你電郵回應給我們 info@tdww.org.hk . 

文章載自 2007 年 5 月 23 日《談天說道》福音專輯
《談天說道》逢週三在《 星島日報》購買廣告版面刊登,歡迎弟兄姊妹奉獻支持製作經費,詳情請瀏覽本網站——首頁「
回應我們」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