終於買了泰昌出版的《蛋撻的故事》,中英對照,印刷精美,是一本「打書釘」已可看完的書。
書中有幾處資料頗有參考價值:
1) 據Laura Mason在《Traditional Foods of Britain》所載,蛋撻製品早於中世紀已發明。
2) 英式Custard Tart並非粵式蛋撻,餡料更像「奶凍」。
3) 吳昊指蛋撻於1920年代於廣東發明,餡料更像廣東傳統甜品「燉蛋」。
4) 自1940年起,蛋撻傳入香港。
5) 早期及至五、六十年代,蛋撻很巨型,應類似今天Pie & Tart連鎖經營的英式餅撻。
6) 傳統蛋撻分酥皮和牛油皮,放久了會吸收水份變軟,泰昌老闆歐陽天閏依據曾在酒店當西餅師傅的經驗,換了做曲奇皮。
7) 蛋撻放久了會龜裂,泰昌出品聲稱餡料特別調製,放久不龜裂。
8) 彭定康透過港督司機認識泰昌,當年做show前已去拜訪過,該司機多年來一直是泰昌的擁躉。
9) 據講肥彭做show後離港前,仍曾一再到訪泰昌。發哥周潤發也是泰昌老主顧,而肥彭回英後再訪港到旺角泰昌分店吃蛋撻,則是免貴的,因此一直有和歐陽天閏保持聯絡,知道事情發展,因此不請自來。
(補充:對於第3、4點,我看過吳昊的《飲食香江》,卻未曾發現有此一說,或許出於他的其他著述。)
(補充:曾在網上搜尋曲奇的成份,和牛油皮有何不同,但始終弄不清楚。反而從Wikipedia上看到以下資料 ─ 曲奇餅在美國與加拿大解為細小而扁平的蛋糕式的餅乾。它的名字是由荷蘭語koekje來的,意為"細小的蛋榚"。這個字通過漢語的方言粤語進入漢語,粤語的“曲奇”發音酷似英語的cookie,漢語普通話和其他方言則與外文原詞發音有較大差異。在英式英語中主要用作分辨美式餅乾如"朱古力餅乾"。第一次製造曲奇是由數片細小的蛋榚組合而成。據考據,是由伊朗人發明的。)
Saturday, March 17, 2007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