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載自「浪漫星球」,原文轉載自何處不可知,但部份文字與台灣《今周刊》曾刊載的故事近似。
關於葡式蛋塔:
<香港八卦報告>
澳門葡式蛋塔能發熱發光,算來還源於一場澳門版的“離婚記”。
話說將葡式蛋塔改良成功的澳門安德魯餅店,是由安得魯(Andrew Stow)與其妻唐志慧於1989年開設的。因為口感特殊,立即成為澳門觀光客必經的旅遊點,“沒吃過安德魯蛋塔,等於沒到過澳門”,為這股蛋塔熱立下了人氣基礎。
關鍵在於安先生與安太太1997年離婚了,市區兩家安德魯餅店,變成安太太的“瑪嘉烈蛋塔”,安太太並與肯德基合作、進軍香港;保有澳門路環老店的安先生,亦於1997年年底赴香港開了第一家安德魯分店......
反正香港就被這兩股突如其來的蛋塔香味給搞瘋了,“王子”、“蛋塔王”等等一堆港牌蛋塔店跟著開,旺角、尖沙嘴的蛋塔專賣店成行成市,香港凱悅在大廳設外賣櫃,君悅酒店的甜品自助餐上,無限供應蛋塔,弄得訂位要提早兩週呢!
<味道分析報告>
塔(Tar)不是新鮮玩意兒,“蛋塔”更是港台兩地多年來的長賣商品。何以澳門的葡式蛋塔能掀起風雲?可是說來話長呢。
早在中古世紀,歐洲就有食譜記錄“塔”的做法;原版的“塔”是有甜有鹹、不限於蛋餡的,後來英國人到了廣東,帶來不少西點菜式及奶、蛋的運用手法,據說其中一味“吉士蛋批”,就是後來演變成中式蛋塔的起源。
據數位港式西點與中點師傅的說法,從洋蛋批改良來的中式蛋塔,又分兩種。一種和葡式蛋塔一樣,是以豬油和麵粉和成的起酥皮為底,層次比葡式蛋塔來得更厚、脆而分明,嚼起來有股老式糕餅的豬油香。
蛋餡則用上了全蛋、奶水及糖,有時還摻椰子粉,特色是蛋香味濃郁,外型看起來像個金黃色的小鮑魚。老香港飲茶吃的“爺撻”、“奶撻”就是這款,現在台北的香榭大道糕餅店還有賣。
另一種是以雞蛋、油脂、麵粉和成的“挪酥皮”為底,製成的就是如餅乾般口感的派殼狀塔皮,質地比較接近西式的甜塔,在香港的茶餐廳、糕餅店都常見得到。
台式蛋塔則以挪酥皮為底,特色是塔皮的邊邊還會收成辮子狀的花紋,不過現在多數都是以機器壓製的現成塔殼,再倒上蛋汁、奶水、香草粉調和的料當餡,甜度、奶香都沒港式蛋塔那麼濃郁,口感較像布丁。
時下當紅的澳門葡式蛋塔,就是結合葡萄牙和中式蛋塔的特色而賣出名聲。原版的葡式蛋塔式該國的家常甜品,據說是修女為贏取世俗人歡心,研發出來的甜品。
澳門安德魯餅店保留螺旋紋式的葡式酥皮,並改以植物油來打酥,再取蛋量足的港式餡料配方,但改奶水為濃稠的西式鮮奶油,再學廣式燉奶手法,以高溫大火烘烤。
安德魯版本的蛋塔強調純汁原味,必用高品質原料,輔以中葡合璧手法焗烤,蛋餡乳香十足、滑嫩甘美、柔似蒸蛋,手工捏製的酥皮鬆化香酥、入口即化,而且現烤好吃,涼了再回烤幾分鐘、口感一樣不打折,甚至冰著吃還有媲美鮮奶布丁的香滑口感,別有風味。
Wednesday, September 14, 2005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